彩色印刷品的質量評價,受著三方面的制約,一是原稿本身的藝術和技術質量;二是彩色印刷品對原稿的接近程度;三是彩色印刷品作為商品使用的復制質量要求。
印刷品是不能脫離開原稿的,而各種原稿的藝術和技術質量又是千差萬別的。由于彩色制版、印刷方式與條件的缺陷,也是不能完全忠實不變地復制還原原稿的。彩色復制,既要以原稿作基礎依據,又需要在復制時作再分配調整。
接受印刷品的是客戶、讀者,印刷品質量最終是要由客戶按使用質量標準來評價的。由于客戶的主觀心理要求、文化素質、使用目的等不同,要確定印刷品——尤其是彩色印刷品的質量評價標準,是比較困難的。早期的彩色印刷,大都是由生產者和接受者按其各自的主觀愿望和要求,來進行主觀評價的,常常不能取得一致的意見。
但是,對彩色印刷產品,如果一直停留在憑生產者和接受者雙方各自的主觀感受和判斷來評價質量,沒有一個客觀的產品質量評價標準,也就無法進行標準化的印刷生產,更不能進行技術工藝與質量管理。這顯然不利于印刷生產,更不利于印刷向現代化發展。
不論是產品的生產者和使用者,彩色印刷品畫面首先是要通過直觀視覺來被人們接受的,對彩色印刷畫面的評價,也首先是由主觀評價開始的。
主觀評價彩色印刷品,往往是脫離開彩色原稿的,人們基于自己的角度。文化素質、使用目的,加上各自的心理感受、藝術要求等,來對彩色印刷產品進行主觀評價。實際上這其中已經包含了對彩色原稿藝術與技術質量的評價,對彩色復制再現同原稿接近程度的評論,而更多的、可變的評論因素,則集中在對原稿復制的調整方面,即評論最終的印刷產品是否已接近符合人們的主觀心理藝術要求。
隨著印刷科學技術基礎理論與色彩理論的逐步充實、系統化,已經逐步詳細地把人們的主觀視覺和心理感受,進行了系統性的綜合分析。彩色復制印刷品的質量指標,有一大部分是可以用客觀量(物理量)加以表述或衡量的,并且已同印刷品的復制再現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同時,也不排除人們對彩色印刷品畫面提出具有代表性的主觀心理要求。這方面也已納入到彩色復制的調整因素和調整規律之中,使彩色印刷產品能經得起接受者符合一般規律的評論。這就是說,對彩色印刷產品的評價,可以歸納出一些主觀評論與客觀衡量標準相結合的評價標準。
建立印刷產品的客觀技術質量評價標準,有重要意義。對印刷廠來說,有了判斷印刷復制與產品再現的有效尺度,也就便于建立和設計管理印刷生產、實施技術工藝質量控制的數據規范標準。對客戶來說,客觀的技術質量標準,不但可以滿足人們一般的主觀標準,并且還可以通過客戶對產品質量的信息反饋,逐步充實、完善客觀技術質量標準的具體內容,使印刷品生產的客觀技術質量和人們的主觀評價逐漸協調一致。
評價彩色產品的質量,大致可以包括四個主要指標:
①階調層次的復制再現;
②整體色調與色彩的復制再現;
③層次清晰度的復制強調再現;
④印刷品的各項表現質量。
其中后兩項內容,多受原稿清晰度(或顆粒細膩程度)、設備性能、材料性能與復制技術等條件制約,在復制再現過程中加入的主觀調整因素也較少。印刷產品的這兩項質量內容,可以建立客觀技術測量標準,但經常是由主觀評價代替客觀評價的。
前兩項內容,由于受印刷復制再現方式、材料性能及技術因素等多方面的制約,印刷畫面的色與調是不能完全還原原稿的,只能作相對性地復制再現。復制過程中要作調整分配,中間轉移過程與印刷再現都存在著多而復雜的變化和主觀調整因素。即使彩色原稿十分完美,又盡量做到忠實復制再現,雖然可以通過對印刷品作物理測量,來與原稿進行比較評價,但仍會有一些主觀評價因素,不能被客觀測量標準所代替。比如,讓畫面復制的再濃一些或再亮一些,顏色再鮮艷一些或再真實一些,是否會有更好的再現效果, 這是經常存在的。尤其是原稿本身存在著一定缺陷與不足時,或是原稿需要改動復制時,就更增加了復制中的主觀調整設想,以及觀察者的主觀感受因素。這就要求把人們的主觀視覺心理要求,融入復制者的調整設計和評價因素之中,再與復制再現規律的客觀技術衡量標準有機結合,才能做出比較切合實際而又有代表性的全面評價。
|